夫家迎亲就是要人多势众,这样叫门时声势浩大,新妇子在闺房里根本坐不住。

苟超有次参加喜宴,还见过上百人围在新娘家门口的,堵在那里挤不透、压不透,不知道还以为黑社会上门讨债呢。

“新妇子出来哦!”

“出来哦!”

石河子一众喊了半晌,新娘家的房门终于开了

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

新妇子穿着一身广袖青衣,头戴绒花珠翠,手持一把团扇遮住面容,由一壮硕妇人背着,送到院里预备的马车上。

背新妇一般由未成亲的亲兄弟最好,可齐里正的第四子仅比二蛋高半头,就由儿女双全的亲属女眷来代劳了。

马车来到村路上,张小四骑着大马围车转了三圈,这才带着车队回村。

一路上吹吹打打,喜气洋洋,顺顺利利地就来到了石河子。

刚一到村口,就有一堆妇人、孩子等在那里。

这些人多是车队里爷们的老婆孩子,可等在这里可不是要找自家汉子,而是跑上前去,紧紧拦住婚车。

“祝新妇子与新郎官百年好合!”

“愿新妇子能早生贵子!”

“祝一对新人日子过得顺利红火”

……

吉祥话一句跟一句,人却是拦在那不动地方,这就是所谓的“障车”了。

原本迎亲的汉子,这下就被挤到外围,乐呵呵地瞧热闹。

这时候跟车而来的娘家人,喜滋滋地从婚车上取出食盒、布袋,里面装着食水、小吃,一边道谢,一边分发给众人。

人群一散,再有个百十步就能来到张小四的新房。

跟车的娘家人一眼就能看到,随即分分取出准备好的竹杖、木杖等着给新郎点下马威。

来到新房屋前,张小四利落地翻身下马,就要到马车前打开车门,请新妇子下车。

可是人家辛辛苦苦养大的明珠,怎能如此容易地就被娶到手里,一辈子就随了他姓。

早准备好的妇人拎着棍子就往张小四身上招呼。

“下婿”的时候,讲究“作势”。也就是说,棍子虽是朝新郎高高扬起,但落到的实处往往是作为新郎好友的傧相。

毕竟“下婿”的用意是给女婿一个下马威,让他日后不敢欺负新娘,而不是真把女婿打伤。

且曾经还出现过一个面小的新郎,因女方棍子落到了自己身上,竟当即大怒而悔婚的,所以,后来傧相就倒了霉……

齐家村的女眷草草打了两下,起哄起到一半,就戛然而止了。

等在里面的齐三娘,正要抿嘴偷乐,想让众姐妹给郎君点“颜色”瞧瞧,马车门竟一下子开了,手上团扇都没来的急挡,就与张四郎看了个对眼。

心里一乱,一时有些发懵,赶忙把脸遮上,就满脑子空白的随自家阿姊下了车。

新媳妇到屋里拜堂,两脚不可以沾地,男方就在地面上铺了两大块麻布,捯换着让新娘行走。

若按后世的做法,这就是要去拜堂了。

可在唐初却是先拜猪栏和烟台,寓意新妇日后必是一个持家的好手。

张家的新房里还没有修猪圈,新媳妇就被引去厨房,祭拜灶神。

张小四有心问问苟超刚才怎么了,可见他赶忙跑去准备席面,自己又要拜堂,就先按下不提。

新娘进了屋,里面男方的家人就要出来,按新娘足迹从走一遍,来沾沾喜气。

如此一番闹腾,一对新人才正式进屋开始堂。

因父母已逝,屋里就摆了牌位供两人参拜。

等拜过天地、父母,就是夫妻对拜。

一直在灶上忙活的苟超,还从没见过这个步骤,不然又要惊奇。

因为对拜时不是两人一块,而是女方先行,男方回礼,且先后要经过四次,麻烦得很。

“礼成——

送、入、洞、房——”

“哦!进洞房喽!”

“进洞房喽!”

一群屁事不懂的熊孩子,在屋外学着叫嚷,跟在人群后将一对新人送去了“青庐”。

“青庐”就是院子里搭得青布帐篷,新人过初夜的地方。

青庐里摆着一张四方竹桌,上面放着四碟吃食和一壶酒,各面均配一凳。

桌子后面就是一张竹床,铺盖具已放好。

张小四与齐三娘被人簇拥着饮了合卺酒,又各剪一缕头发装到预备好的荷包,这场礼仪才告于段落。

待屋里众人具已出去吃酒,齐三娘才长舒口气,瘫坐在婚床上。

“这桌案、坐具好生奇怪,用着倒是舒坦。”

齐二娘还是第一次来石河子,见惯的都是跪坐用的锦团、矮榻,还没见过满是胡风的桌椅。

齐三娘没理这茬,抬头问到,

“二姊,进门的时候是怎么回事?”

“甚么怎地回事?”

齐二娘被问了一头雾水。

齐三娘小嘴一撅,埋怨道,